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介绍
专业基本情况
储能科学与工程是为了响应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能源安全新战略和教育部、发改委关于《储能技术专业学科发展行动计划(2020-2024年)》的精神而设置的新兴专业,旨在加快培养储能领域“高精尖缺”人才,增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自主创新能力,以产教融合发展推动储能产业高质量发展。基于此,化学与化工学院于2022年成立了新能源与储能系,2023年获批储能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同年9月,我校开始招收首届“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生。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是满足国家能源战略重大需求和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国家重点支持的新工科专业,针对新能源在生产运输、储存利用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需求,培养能在电化学储能,氢能等相关领域,从事储能及其交叉学科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系统设计和工程管理等工作,并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跨学科综合型人才。
师资情况与科研教学平台
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拥有具有专任教师18人,具有教授职称教师数为4人,具有副教授职称教师6人,其中陕西省“百人计划”入选者1人,中组部“西部之光”访问学者1人,陕西省“青年科技新星”1人,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1门,校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1人,具有海外学历背景6人。
新能源与储能系建设有“能源电工材料与压电催化研究团队”、“光场调控、能量储存与煤炭清洁利用研究团队”和“功能纳米材料和新型催化过程研究团队”等三个科研团队,形成了以储能材料制备,能量储存器件系统研究,电催化过程研究的学科队伍。化学与化工学院拥有支撑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发展的相关实验室和仪器设备。包括省级化学教学示范中心的“基础化学实验室”;专业实验教学中心的“储能材料分析实验室”;用于材料结构与性能表征的分析测试中心及储能器件组装与测试的专门实验室等,可保障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要求。
专业发展态势
化学与化工学院依据“四个革命一个合作”的国家能源安全新战略,以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与西部传统能源企业转型的需求,积极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贡献,同时推动学院办学向新能源方向拓展,加快传统优势学科专业升级改造,统筹学院优势学科师资力量和能源化工专业办学基础,促进传统学科与新兴交叉学科相互融合,协调创新,办好“储能科学与工程”专业,为我国储能产业培养在电化学储能、电催化制氢、煤基电化学储能材料制备、储能系统设计、系统运行管理等领域具有跨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创新技术和管理人才,为实现国家能源安全战略的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就业方向
储能科学与工程的毕业生可在新能源、新材料、汽车、环保、化工等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从事储能相关的研究开发、工程设计、生产加工、设备操作、技术管理与品质控制等方面的工作。此外还可选择继续攻读化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相关学科高层次专业学位。
科研获奖情况
近3年来,新能源与储能系在电化学储能,氢能,介质储能等方向的研究利用取得了丰硕的科研和教学成果。在教学和科研方向获奖近20项,相关研究成果获批省部级以上纵向项目10余项,横向项目8项;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20余篇,获批国家专利17项。